第五十二章 新技术新装备3(1/2)
计算所和自动化所也在配合试验,他们将完成系统集成和计算系统定型设计。爵士给他们的任务是两个方向的设计,一个是预警,以测距为主,要求精确测算出五百吨级以上舰艇的距离、位移速度,第二阶段就是对空预警雷达;第二个是火控系统,要求是精确测距,精确计算风偏、弹道、落点,有效距离在两万米左右。
为了他的雷达系统早日完成,他还专门指示舰船所,按照他提供的参数,设计了一款以二型标准型驱逐舰为载舰的侦查通讯舰,该舰只设计安装一座130毫米双联装炮塔和四座75毫米双联装炮塔,130安排在后甲板,130后面背负式并列两座75炮塔,前甲板纵向、背负式布置两座75炮塔,动力系统采用两组二千四百千瓦汽轮机,和一组还处于验证期的四千八百千瓦汽轮机,这组大功率的汽轮机布置在中部,以发电为主,需要高速撤离时,提供电力给中轴的一组四千千瓦加速电机机组,为舰艇提供十节以上的加速度,整体极速34节,高速还是30节,足以摆脱大型舰艇的追击,后甲板的火力系统足以对付千吨级以下的小型舰艇。油舱储备油料六百吨,以14节航速可以达到六千海里。第一批他就下令建造四艘,服役两年后,再建造八艘。
既然是侦查通讯舰,那上面的电子设备就是主要装备,除了用于通讯的设备外,大量的监听接收设备是其主要的武器,其次就是为雷达的定型提供载体,两种雷达都上舰,预留了六个雷达天线和八个机房的位置,其中两个是电磁干扰设备和火控雷达的机房。
这种侦察通讯舰只是为舰队设计的舰队型侦查通讯舰,专门的侦查通讯舰将来是以轻巡洋舰舰体为载体的,晶体管计算机定型后,一艘侦查舰的雷达将会有八部或十二部,舰桥上林立的天线将会是其主要标志。
现在他为海军型的预警测距雷达,设计了一个组合型的,貌似“相控阵”的雷达应用系统,其实就是采用了其三百六十度搜索的原理,设计四个固定覆盖三百六十度范围的固定式平面天线阵列,只是采用四组雷达,组成一个全方位的搜索阵列,每组雷达只负责一个九十度方向,减少了机械式的旋转机构,提高了运行可靠性,以后的改进、提高方向就是提高扫描速度和运算速度,当然,最终的极限只能靠电子计算机系统来突破了。只是这样就加大了设备的系统成本,问题是少爷现在不缺那几十、几百万。
但是,他认为这是值得的,因为既然有了最有威力的设备,如果扣扣索索的使用,其效能将会因为其故障、效率而大打折扣,他可不想因为机械性能或其它配件原因,造成设备的失灵或无法使用,最终造成战机的稍纵即逝而遗憾,错失歼灭敌舰队的良机,造成战略上的被动局面。
因此,他给侦查通讯舰设计的雷达组合,是一组“阵列式雷达”、一组前视预警测距雷达、一组后视预警测距雷达,一组全向值班雷达,两组火控测距雷达,一共四组标准配置雷达,两组选择配置的火控雷达,这是在作为舰队侦查校射指挥舰的舰艇上,才安装的火控雷达,为战列舰和重巡洋舰编队提供炮击目标火控数据。
其侦查雷达的使用原则是:
第一级是值班雷达,它只做基本判定,待发现目标后,由前后视雷达分别进行扫描确定;
第二级是前后视雷达进行精确定位、测距、测速、测定运动方位参数;
第三级是阵列式雷达,一般是在需要全方位搜索时才开机,它的作用是在未知区域内做全向搜索,或者是在跟踪时做全向预警搜索。
它还有一个功能,是在舰队交战时,作为舰队的全向预警监控系统,向舰队司令部即时通报战场形势变化,便于舰队司令官掌握节奏和制定战术、布置舰队,如果再加上空中的预警,就可以构成一个立体的监控系统。
那时的战场态势,对少爷的舰队来说,就是单方面透明的。以后同温层飞艇问世后,就可以在战区或战场上,组成天地一体的监控系统,区域内的任何变化,都不可能逃出系统的监控,欧美列强还有什么信息优势可言?
三少爷再使用上孙膑“上驷对下驷”的策略,集中优势兵力,把战场优势转变成胜势,嘿嘿,不知道欧美列强会有多少海上实力来给他上驷、下驷的玩玩?
玩死你是一定的,能够灭掉你多少,就看当时的弹药数量,而不是舰艇数量的多少、单舰吨位的大小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